
從二戰后,學者們對“父親”問題的關注和研究不斷增多。“父親缺失”,“父親參與”都是其中的重點議題,而近幾十年來,“父親在位”逐漸成為了一股研究新熱潮。父親在位是指子女的心理父親在位,是子女對父親的感知和內在體驗,包括內心的父親、孩子與父親的關系、其他人的影響、有關父親的信念四個維度。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高品質的父親在位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能促進子女心理的健康發展。在漢斯出版社《心理學進展》期刊中,有論文將從父親在位的概念、結構、測量、對子女的影響等方面介紹父親在位理論,并結合父親參與子女教育的現狀,指出存在許多問題,如父親參與程度不高,父子關系不夠理想,“父親參與”理想與實際的差異。因此筆者對未來研究做出以下展望。
研究對象的轉變。父親在位理論為了區別于過去研究而著眼于對成年子女父親在位的研究,他更關注父親在位的發展對子女成年后各方面的影響。因此,國內目前關于父親在位的研究基本都以大學生為主,但這并不意味著成年之前的父親在位水平不值得關注,相反,筆者認為更應當以持續的、發展的眼光看待父親在位對子女的影響。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將目光關注于初、高中生,研究父親在位水平與其學校表現、學業表現、乃至價值觀等方面的關系,從而拓寬人們對父親在位重要影響的理解。
提升父子關系。相比于提供物質條件,許多父親忽略了與孩子的情感交流。他們習慣于表現為傳統的、權威式的父親,不輕易表達愛意,這使得許多孩子與父親的親密感不足,也更少地向父親袒露心聲。但是,親子關系的好壞對親子教育的成功與否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父子關系”是一個雙向問題,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從孩子的角度考察如何增強父子間的親密感,提高父子關系,以提升父親在位。
完善對“父親”參與家庭的支持。雖然許多父親已經意識到自己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愿意回到家庭,陪伴孩子成長,但是理想與現實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可能是因為支持力度的不足。一方面,家庭對于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有些母親或者上一輩認為男性只要賺錢養家即可,不支持父親參與家庭教育;另一方面,社會對于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也不足。現在,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為女性,而許多女性教師又習慣性的認為相比于父親,母親對子女的情況更了解,因此也更愿意與母親交流孩子的教育問題。所以,今后可以進行更多關于父親在位與子女學業成就、職業成就、社會性發展等方面之間的聯系,以此讓更多人轉變思維,支持父親參與子女教育。
文章來源: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31111
版權聲明:千人智庫網系千人智庫唯一官方網站,凡轉載本網內容請注明來源與作者。